美國總統選舉對台灣影響
似乎很多人再討論, 美國總統到底誰當選, 對台灣主體性發展比較好? 我說, 其實沒差, 因為目標不會變, 只是達到目標的手段不同而已.
儘管, 過去四年來, 川普總統確實簽署不少友台法案, 然而, 這些簽署的法案並不是川普總統透過 美國總統 的 “行政命令” 或是 美國總統 特有的 “強大外交權” (以 外交公報 的形式) 而產生的. 而是, 美國兩大政黨, 共和黨 (參議院多數黨), 民主黨 (2018後 眾議院多數黨), 共同有共識通過並立法的法案 (legally binding). 換句話說, 即便換了政權, 這樣的政策勢必有延續性, 除非參眾兩院再次通過立法廢止才會終止. 所以, 與其把 友台法案
算成是 川普 的個人政績, 還不如說, 是美國兩大政黨的共識. 既然如此, 哪一個政黨執政, 會有差很多嗎?
2001-2011美國外交重心
從 2001年9月11日 開始, 美國外交軍事重心 可說是大幅度轉向以 伊拉克 為主, 直至 2011年5月1日 賓拉登被擊斃, 長達近 10年.
2009年歐巴馬上任後, 啟用 希拉蕊 擔任 美國國務卿, 首要任務除了是從伊拉克逐步撤軍外, 就是將重心轉到東亞(亞太). 希拉蕊 在 2009年1月 就任國務卿後, 成為自1961年以來, 第二位把亞洲國家做為首站進行參訪的美國國務卿, 到訪 日本, 印尼, 南韓, 及 中國. 其中, 東北亞的 日本, 南韓, 是美國傳統盟友, 但此行因包含印尼(歐巴馬的故居), 也讓美國是否重返東南亞(甚至南海), 受到矚目.
此外, 歐巴馬本人上任後於 2009年11月 的第一次出訪, 也選擇了亞洲四國, 日本, 新加坡, 南韓, 中國. 由此也可看出, 不止美國國務卿, 連美國總統也選擇上任後首訪亞洲, 意味著 歐巴馬政府 其實一開始, 就有把外交重心轉往東亞(亞太)的態勢.
若有注意, 這兩次行, 都是把日本擺第一站, 劉必榮 曾在 “希拉蕊到亞洲 面面俱到“ 一文指出: “日本擺第一站,顯示美國想要改變過去「重中輕日」的政策,重建美日關係,讓美中、美日之間更為平衡。所以希拉蕊不斷強調,美日關係是美國對亞洲外交的「基石」.“
重返亞太與亞太再平衡戰略
無論是上述提及,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 甚至美國總統歐巴馬, 先後在 2009年 年初 與 年尾 出訪亞洲, 其所發表的談話, 均在在表示美國的外交核心, 就是將加強與亞太地區國家合作以及維護區域安全.
在2011年5月1日, K.O.賓拉登後, 美國開始對亞太局勢做出更大更明確的動作. 希拉蕊在2011年10月11日於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發表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 時, 首度正式提到 重返亞太 (Pivot to Asia) 戰略, 備受關注.
時任美國國務卿 希拉蕊 的文章, 是自歐巴馬政府上任以來, 第一次清楚地闡述, 美國對於未來全球以及外交戰略的大方向, 同時也明確指出, 亞太地區
將是未來國際政治的重心, 不論是 外交, 經濟, 或是 軍事 等戰略, 美國都將勢必做出適當的調整, 朝向 重返亞太
的方向前進.
幾個月後, 歐巴馬也於2012年初, 公布 Sustaining U.S. Global Leadership: 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 時也指出, 美國目前屬於一個戰略上的轉機, 將調整美國政府長期的 “重歐” 戰略與政策, (也因賓拉登已掛, 適時將軍隊從伊拉克撤出). 同時, 並強調美國的軍事力量一直為了維持世界安全而努力. 然而, 亞太地區的區域安全所面對的挑戰與困境日益增加, 美國樂意且願意為亞太地區的安全與穩定提供協助. 這也是歐巴馬首度將 “再平衡“ (Rebalance) 一詞正式提出, 明確定調了歐巴馬政府未來的國家戰略方向, 就是 亞太再平衡.
之後, 歐巴馬政府對於不管是部署薩德(Theater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 THAAD)系統, 或是介入 南海問題 與 航行自由問題 等, 都可以說是出於這個脈絡之下.
亞太戰略的經濟戰
除了軍事國防, 經濟戰也是亞太戰略的重要一環. 民主黨主政的歐巴馬政府, 始終主張與中國的經濟競爭與合作, 並非零和遊戲. 然而, 不管是 東協加三 (日本, 南韓, 中國), 或是 東協加六 (日本, 南韓, 中國, 澳洲, 紐西蘭, 印度), 都沒有美國的機會. 歐巴馬政府若想要經濟戰略也能跟其亞太戰略接軌, 除了 APEC 外, 勢必要加入其中一項亞太區域經貿合作中. 這時, 日本長期主張的 跨太平洋夥伴協定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P) 成為了美國首選. 因為 TPP 並沒有包括中國. 美國因而可藉由參與 TPP, 確保在亞太戰略中的經濟一環, 仍有與中國一較高下的機會, 以避免亞太戰略的破口出現.
2016美國總統大選
2016美國大選時, 民主黨希拉蕊 對上 共和黨川普. 當時, 因為 希拉蕊 在國務卿任內的 重返亞太
戰略, 加上 希拉蕊 任國務卿時, 因網路自由與人權議題, 不時嚴厲譴責中國, 中國 實際上對 希拉蕊 是沒有好感度的. 一度在大選中傳出, 中國外交智囊: 北京不信任希拉蕊, 甚至認為 商人出身 的川普, 應該會對中國更好 (比較好討價還價?). 加上, 川普主打美國應該要退出 TPP, 中國見機不可失, 畢竟只要美國退出 TPP, 美國亞太戰略勢必有破口, 中國或可避免經濟上可能的困境. 因而, 當時在有意無意之中, 莫名出現一波華人挺川普風潮與風向.
而台灣國內, 當時蔡英文已勝選, 並在2016年七月過境美國時, 傳出 小英打電話預祝希拉蕊當選, 當時媒體認為, 歐巴馬的 亞太再平衡
戰略, 就是 希拉蕊 重返亞太
戰略的延伸, 依此脈絡, 希拉蕊的勝選, 應是有助於台灣對抗中國, 因而一度出現 蔡政府 押寶 希拉蕊 之說.
在2016年11月川普確定當選後, 藍營也曾因此譏諷, 蔡政府壓錯寶, 抱錯大腿硬拗 等新聞, 直至川蔡通話, 藍營才啞口無言, 消聲匿跡.
2020美國總統大選
四年過去了, 2020 民主黨候選人 拜登, 作為歐巴馬八年的副手, 幾乎代表著將走 歐巴馬 路線, 也就是 重返亞太
的 亞太再平衡
路線. 而現在又一堆人跳出來說, 蔡政府押錯寶, 你覺得呢?
如果問我支持誰? 我支持 Bernie Sanders. (傳說中的左膠青年?) 為什麼? 很簡單, 美國外交政策大方向不會改變, 大選關鍵, 最終應回歸與選民有直接關聯的內政問題. (欸, 不對, Sanders 沒有被提名啊? XD
儘管多數政策上我相對偏左, 但拋開意識形態, 若要講外交戰略, 對於盟友而言, 國際政治的可預測性, 應是首要考量. 代表著穩定性. 拜登的可預測性 應是遠大於 川普.
不過, 我又沒投票權, 說說而已.